查看原文
其他

火攻记录370次,洛阳光唐代就烧了11次,中国古代打仗有多喜欢玩火?

冷研作者团队 冷兵器研究所 2020-09-06



编者按:自去年九月起,澳大利亚山林接连起了大火,至今持续4个多月,燃烧5.25万平方公里并造成约5亿动物死亡,有网友表示,考拉这次都变成“烤拉”了。更有被困在铁丝网上烧成焦炭的袋鼠尸体照片被爆出。俗话说,水火无情,火灾往往对于生态环境与人类文明造成巨大的损失,而古代军队也注意到了火的威力,历史上战争时使用火攻的次数颇多,其形式、工具繁杂。


      
据统计,中国自春秋到清末的历代战争中,被载入史册的火攻达370次之多(刘思起《谈我国古代的火攻》),绝对可谓是“用火大户”。《阿房宫赋》有谓“楚人一炬,可怜焦土”,当年项羽焚毁秦朝国都咸阳之时,大火焚烧三月才熄;赤壁之战曹操一军因火攻损失惨重,被迫还军。历史上的实例比比皆是。


《孙子兵法·火攻篇》曾记载五类火攻,除了焚烧敌军人马的“火人”以外,其余均指向了敌方的后勤。此时火药、石油等物尚未被广泛运用于战争之中,故而孙子强调火攻的实行必须依赖于大风及干燥的天气。中国最早使用火攻的记载出现于鲁桓公七年(前705),当时鲁国攻打邾娄国,以薪柴焚邾娄国的国邑咸丘。但在春秋时期的引燃物主要是薪柴,难以迅速点燃敌方物资,因此在春秋时期火攻并不普及,有记载的仅仅七次而已。

▲澳大利亚的山火


到战国时期,人们开始使用植物、动物及矿物油膏进行引燃,这也使得火攻战法普及起来。士兵在箭杆与箭镞连接处绑上火球,在引燃以后将其射出。这种战法的基础在于弓弩的发展及箭矢的改良,士兵将燃烧的火箭射上城墙与战车,以点燃木制结构。在公元前299年,田单于即墨之战中使用“火牛阵”,说来只是在牛尾上绑上柴草并浇上油膏予以点燃,其后让牛自行冲锋威胁敌军。

▲《只狼》里的火牛比较别致


到了秦汉三国时期,火攻被用于野战之中。如汉武帝天启二年(前99),汉将李陵随李广利出征匈奴。李陵为飞将军李广之孙,在其父李敢死后承担起家族复兴之业,但此时汉武帝却让李陵负责后勤。李陵为了立功,自请出兵上阵杀敌,曰:“臣愿以少击众,步兵五千人涉单于庭。”试图以此极端的条件来换取立功的机会。

▲李陵的影视形象


李陵奉命自居延出发前往浚稽山,随即在此处与匈奴单于遭遇。单于最初投入三万骑围攻李陵,而李陵则迅速以弓弩反击,将单于击走。但随后,匈奴单于集结八万大军再度杀来,李陵且战且退,至大泽葭苇丛中,匈奴自上风处纵火,而李陵则下令在原地纵火形成隔离带以自救,应对及时而妥当。然而李陵所部仅有五千人,在匈奴不断的进攻之下损失惨重,“士卒多死”而投降。(《汉书·李陵传》)


然而当时军队的将领大多没有李陵的果决。在永平十六年(公元73年),班超出使西域,就曾引火焚杀匈奴使者,并且以弓弩手埋伏以避免其逃脱,匈奴众人“前后鼓噪…人悉烧死”(《后汉书·班超传》)。又如皇甫嵩镇压黄巾起义之时,黄巾军“依草结营,易为风火”,皇甫嵩就此定下火攻之计,黄巾军在火势之下溃不成军,而汉军则乘势对其进行歼灭,“斩首数万级”(《后汉书·皇甫嵩传》)。


不过东汉末年更为人所知的,应当是发生于建安十三年(208)的赤壁之战,但历史中的赤壁之战与《三国演义》稍有区别。曹操军多为北人不习水战,而军中此时又爆发流行病,为了迅速击破吴蜀联军以锁链连接大船,但此计策却是曹操自己想出来的。而史书中也不载草船借箭,其时乃是“取蒙冲斗舰数十艘,实以薪草,膏油灌其中,裹以帷幕,上建牙旗”,在黄盖诈降之时将其引燃,一并驶向连船,这才有了火烧赤壁的故事。(《三国志·周瑜传》)这种战法在后来被称为“火船”或“火舫”,而在陆地之上则出现了“火车”。大体上,在唐代以前,火攻一般都采用薪油引火,运用火攻的战法及战具也在不断改进。直到唐代之时,火药、猛油(石油)投入使用之中,火攻又有了新的发展,出现了更有效率的燃烧性火器。在唐朝末年,出现了以火药为燃料进行推动的“发机飞火”焚烧城门,而后唐时猛油则已经被用于焚烧敌军云梯了。此后,火药与猛油在战争之中的运用愈加频繁。




尽管火攻作用不小,但却可能造成遍及山野的火灾,对生态及人文环境造成巨大的破坏。比如迦太基城在历史上曾经4次遭到大火侵袭,最终难以继续修复而遭到废弃;洛阳古都在历史上曾经遭遇多次城破,当地植被及建筑曾因火攻而大规模毁灭。宝应元年(762)回纥入洛阳抢掠,“火累旬不灭”(《资治通鉴·卷222》),“宫室焚烧,十不存一”(《旧唐书·卷120》)。洛阳地区仅唐代一世,便遭到11次火攻。而在累遭兵灾以后,洛阳一带“其池塘竹树,兵车蹂耽,废而为丘墟。高亭大榭,烟火焚燎,化而为灰烬”(《邵氏闻见后录·卷3》),环境遭到了巨大破坏。(吴家洲《唐代洛阳地区森林变迀研究》)


即便脱离火攻,战争本身也会对植被带来巨大的破坏,甚至引发大范围的火灾。《三国志·荀彧传》中有:“今东方皆已收麦,必坚壁清野以待敌军。”坚壁清野由坚壁与清野两部分组成,其中后一部分即通过销毁城野外可能存在的各类补给来阻碍敌军,而这一举措多发于我国北部及西北地区,并对当地的生态环境造成了不小的影响,在一定程度上加剧了当地的荒漠化进程。为此,宋代之时宋夏两国都曾明令,尽可能避免坚壁清野的行动,以避免对当地脆弱的植被造成毁灭性伤害。

▲宋仁宗

火攻会对环境造成巨大的破坏,蔓延的火势未必受到控制。尽管历朝都通过制定相应的法律试图控制人为、自然火灾带来的环境破坏,但在战争发生之时却又顾不得防火,故而时常造成巨大的破坏。

本文系冷兵器研究所原创稿件、网易新闻•网易号“各有态度”特色内容。主编原廓、作者明月照秃猫,任何媒体或者公众号未经书面授权不得转载,违者将追究法律责任。

图说古代武具文物中的常见装饰工艺


蒙古女真加大明,谁家军户最惨?




喜欢冷研的小伙伴们,微信又双叕改版了!为了避免以后找不到冷君,每天观看更多精彩内容,可以按以下步骤将冷兵器研究所置顶。


   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

    文章有问题?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